“每次一堆塑料盒子需要扔,处理起来比较麻烦,也浪费。”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崔女士经常网购水果等生鲜,而商品包装问题一直困扰着她。
“塑料盒子质量也不错,扔了可惜,留着又占地方。”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李女士。
“袋中盒,盒中袋,层层包装给你塞。”当前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电商平台购买生鲜产品。为了保证品质,每颗草莓、每根香蕉常常都单独包裹。在带给消费者便捷服务的同时,也令不少消费者困惑:数量过多的包装盒如何处理?简装一些不行吗?
生鲜电商蓬勃发展,蔬果过度包装却与日俱增
近年来,中国生鲜电商蓬勃发展,其高渗透率不仅在一、二线城市,三、四线城市也在不断上升。根据《2024年度中国生鲜电商市场数据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主要生鲜电商平台企业有119家,上海、北京企业数量居多。2024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7367.9亿元,同比增长14.67%。
《2024年度中国生鲜电商市场数据报告》截图
随着生鲜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,给消费者带来的塑料包装垃圾负担却并未减轻。
展开剩余82%据介绍,为了避免蔬果等损耗破损、易于外卖运输,在生鲜售卖平台或线下连锁超市,店家往往用塑料盒把架上的水果包起来,满足出库要求。有的商家表示,依据企业规定,水果不包就无法上架;有的商家表示,商品从厂家进货就已是塑料盒预包装。看起来很高档,可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塑料垃圾污染又该如何解决?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在保证功能和高品质的前提下,塑料盒的“低成本”是商家选择的关键因素。其采购成本低,普通一次性塑料盒( 如PP材质)单价仅0.1—0.5元,远低于可降解材料或循环包装。
2024年4月1日,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》( GB43284—2023)正式落地实施。这一标准,特别针对水果等生鲜食品的销售包装进行了明确规定:蔬菜( 含食用菌)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,水果、畜禽肉、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。
中国包装联合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只要符合国家塑料包装执行标准要求,是否使用塑料盒包装是商家的选择。”
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。其中,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比43%。
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曾公开介绍:“这些塑料包装,特别是软塑包装,因其应用广泛而分散、回收处置难度大、经济价值低、极易泄漏到环境中,被全球公认为是塑料污染治理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。随着外卖、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,塑料包装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”
包装“减塑”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
今年4月30日,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“杜绝果品过度包装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”的倡议,提出要“优化包装设计,推动绿色创新”,并希望“加强协同发展,构建循环经济”。
记者了解到,一些商家也正在积极尝试进行塑料包装回收及再利用。但不可否认,废弃塑料包装在实践中回收和处置难度较大。
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》指出,2023年,全球生产约4.14亿吨塑料,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会翻倍。其中,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暂使用后就会成为废弃物,而约42%的塑料原材料用于生产塑料包装。
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》正式实施已一年有余。其中对包装空隙率、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都做出规定,但仍然比较粗略,且并未关切到生鲜电商零售端的预包装问题。
2025年2月11日,欧盟宣布《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》正式生效。其中规定,2030年起,除特殊情况外,1.5公斤以下水果蔬菜不得用一次性塑料包装。2030年起,回收率低于70%的包装材料将被全面禁用。到2030年,所有包装都必须可重复使用、可回收或可堆肥,推动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。
提及我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,专家建议:从商家端看,可以推广可降解包装,如纸质盒、植物基材料等,或建立包装回收激励机制,如消费者返还塑料盒可获优惠券等;从平台端看,可以将包装环保性纳入商家评分体系,鼓励简约包装;从社会端来看,则可以完善社区分类回收设施,开展“包装再利用”科普活动等。
热点评论
“塑料盒的烦恼”
消费者的痛点能否被关注?
崔煜晨
对于生鲜果品过度包装问题,随着政策规范、行业倡议、企业探索,华而不实的包装有所减少。但消费者又遇到了新痛点。
新痛点是什么?承受“塑料盒的烦恼”,层层叠叠的包装盒堆积如山,既占空间又难处理。
当前,生鲜电商普遍采用“塑料盒+保鲜膜”“塑料袋+塑料盒”的标准化预包装模式。不可否认,这种标准化的预包装模式在生产端更便利,产品也更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但预包装模式化、“一刀切”,这种做法显然不够科学。比如,两三个土豆塑料盒装后,再裹上保鲜膜;六七个山竹塑料袋包装后,再放入塑料盒;甚至单果比硬币大不了多少的吊干杏,要给每个单独加一层防撞网套再用塑料盒装起来......有些包装纯粹是为了制造“高档感”,可能非实际保护需求。
面对新国标的要求,包装层数合规就是低碳环保吗?机械地套用塑料盒的方案是否合理?过度包装带来的隐形成本谁来埋单?
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趋势不仅仅是生鲜电商线上平台,也逐渐延伸到线下门店。
消费者也不是一味追求“零塑料”的极端环保方案,而是模式化预包装的惯性,漠视了消费者痛点。
痛点怎么解决?笔者认为,企业和商家可根据商品特性,建立科学的分级包装体系,制定精准、实用的包装方案。考虑到生产端的成本压力、产品损耗等因素,草莓等易损水果确实需要保护性包装,而耐运输的水果、蔬菜等产品完全可以减少模式化的预包装。该用盒的用盒、该用袋的用袋,这是最基础的解决方案。
大型生鲜电商平台则应再往前一步,通过平台反馈机制收集消费者意见,将其真实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包装设计指南。
当然,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企业和商家。政策方面,也需要细化生鲜电商包装标准,而非仅限包装层数。行业方面,在发出绿色低碳倡议的同时,更应将倡议、理念转化为实际工作,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。比如,相关行业协会应深入不同规模的企业调研,了解其实际生产条件和成本压力;与政策制定者沟通,结合行业实际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。
解决包装问题,本质是回归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和对环境责任的担当。消费者的痛点不应被忽视,而应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。
来源:中国环境APP
发布于:北京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